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:解码多层次国际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成果
从起步到体系化:学院发展历程与定位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教育探索始于1986年,彼时学校正式开启国际学生招生工作。经过近30年的积累,2015年国际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学生培养进入专业化、系统化阶段。作为统筹国际学生招生、培养及日常管理的核心部门,学院始终以"培养知华友华、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"为目标,逐步构建起覆盖多类型、多层次的教育生态。
当前,学院已形成包含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、高级进修生、普通进修生、语言生、短期进修生和校际交换生在内的完整培养梯队,招生专业覆盖经济学、管理学等学科大类,具体包含35个本科专业、5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及20个博士研究生专业,为不同需求的国际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。
师资与管理:专业团队支撑培养质量
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,其中专职教师18人、管理人员12人。教师队伍中,10人拥有博士学位,5人具备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,学缘结构多元——多数教师毕业于国内高校,且半数以上有海外教学或研修经历,既能把握国内学科前沿,又能结合国际教育规律设计课程。
管理团队同样经验丰富,12名行政人员均长期从事国际学生服务工作,熟悉跨文化沟通技巧与留学生管理规范。2017年,这支团队更被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"优秀留学生管理团队",其服务能力获得行业认可。无论是入学手续办理、课程协调,还是生活问题解决,团队始终以"细致、高效"为准则,为国际学生营造安心的学习环境。
特色项目:构建差异化培养优势
在教育模式创新上,学院打造了多类特色项目。其中,汉语授课项目聚焦国际经济与贸易、经济学等本科专业,通过"语言+专业"融合教学,帮助学生在掌握汉语的同时系统学习专业知识;全英文授课项目则覆盖工商管理本科及国际贸易学、产业经济学、国民经济学、企业管理等硕博专业,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,吸引了大量非汉语母语学生。
针对语言生群体,学院开发了定制化汉语教材,内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,如传统节日、书法绘画等,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内涵。同时,学院建立了"中国文化实践基地"与"社会实践基地",组织参观博物馆、参与社区活动等,让理论学习与实际体验相结合。此外,一对一授课、短期进修培训等灵活模式,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。
成长支持:从学业到生活的全方位保障
学院深知,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是学生专注学业的基础。为此,在硬件上持续优化宿舍、教室等设施,配备双语标识与便捷生活设备;在软件上,通过丰富的活动促进文化融合——国际文化节、运动会、新年联欢会已成传统,学唱京剧、书法比赛、绘画展览等特色活动,更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魅力。
在奖助体系方面,学院构建了"+学校+学院"三级保障网络:中国奖学金、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、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覆盖高层次人才;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奖助学金、国际学院专项奖助学金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,从学费减免到生活补助,为经济困难学生解除后顾之忧,也为优秀学生提供激励。
成果与影响: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桥梁
截至目前,学院已累计培养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国际学生。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业表现突出,多人获得学科竞赛奖项,更通过课堂学习与文化实践,成为"知华友华"的民间使者。
走出校园的校友们,活跃在全球经贸领域:有的成为跨国企业高管,推动中外经贸合作;有的投身学术研究,发表涉及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论文;还有的参与"一带一路"相关项目,成为连接中国与母国的文化纽带。他们的成长轨迹,既是学院培养质量的印证,也为学校"国际知名"财经大学建设注入了活力。
站在新的起点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,优化服务细节,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专业的能力,为全球学子提供优质的中国教育体验,为中外人文交流与"一带一路"建设贡献更多力量。